9月21日至28日,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将在上海青浦淀山湖畔开桨。这项拥有百年历史的顶级赛事首次来到中国,目前已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3名运动员、教练员确认参赛。来自全球的顶尖好手们日前已经陆续抵沪,并在赛场找感觉、适应性训练了;赛事服务保障以及青年志愿者们也已各就各位。记者16日来到赛场,已经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激情和速度,以及东道主的态度、精度和温度。
记者在赛道边遇到克罗地亚名将辛科维奇兄弟。三枚奥运金牌让他们的名字分量十足,但谈起眼前的赛道,他们的语气里透着轻松:“赛道很大,水面很平,条件很好,就是有点热。”但他们对热并不陌生,克罗地亚的夏天也一样热,“关键还是把技术练到位、把节奏划到一起”。今年两人从双人项目转到四人艇,与两位年轻选手组队。“我们带着他们,也向新挑战要动力。优势是我们的经验,但要想很快,必须在同一桨距里找到同一节拍。”至于训练中偶有分歧,“最后由教练拍板”,这对合作超过17年的搭档笑着补了一句,“在船上,纪律就是最好的默契。”
英国的劳伦·亨利则带来另一种节奏。去年巴黎奥运会,她在女子四人双桨夺金,今年切换到单人双桨。她直言,希望在这条赛道上“划出更快的成绩”,并且“迫不及待想开赛”。她说自己喜欢这里的水,“很快、很顺”,也为高温做了热训准备。谈起上海,她坦言还没去市中心,“但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,也想试试地道的上海菜。”
图说:巴黎奥运会夺得女子四人双桨金牌的英国选手劳伦·亨利
赛场另一头,是一群年轻的面孔。翻译、引导、保障、媒体接待……由团市委和市体育局团委共同组织的520名赛会志愿者,来自沪上多所高校,9月10日起陆续到岗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承子涵在行李寄存点值守,第一天就把场馆走了个遍,“问路的人多,翻译要准,指路更要快。”她记住了一个温暖的瞬间:一位澳大利亚选手取包后,从背包里掏出礼物送给另一支队伍的选手,“他们拥抱在一起,感觉运动场像一个不分国界的大家庭。”
在“冰浴区”,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蔡仁杰负责训练后的补给与设备保障。高温天里,他和同伴需要不间断地往冰桶里添冰。“有一次一位外籍教练低血糖,我们先按规定请示,得到批准后给了安全的含糖饮料。他们休息一会儿就恢复训练了。”这件“小事”过后,对方特地赶来道谢。蔡仁杰说,体育志愿服务的价值,很多时候就藏在这些细节里。
细节的内核是系统保障。上海市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中心作为赛时场地单位,从航道到岸上,把“看得见的硬件”和“看不见的保障”两手抓牢。阿尔巴诺浮标系统按国际赛联要求重拉校准,移动发令塔、终点塔与东岸转播平台对齐冲线画面;船库按队别归位,二楼设置称重与休息空间,上水到起点的路线尽量压短、压直。考虑到这是上海首个残健融合的国际赛事,船库到码头间打通无障碍动线,近岸配备无障碍卫生间与休息区,坡度与宽度反复调试,尽可能做到极致。
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队伍,高温同样是这几天的共同挑战。场内外的防暑降温设施连成一张网,冰背心、冰水补给、训练后冰浴“接力”不断,中国队也按此节奏推进最后调试。吃得惯、住得稳、训练排得开,是主场的优势,更是组织的能力。
从青浦水乡到城市中心,上海的“赛艇时间”即将到来,一切已然就位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